中國考古學百余年來的歷史發(fā)展,為中國各級博物館提供了難以數計的文物收藏,顯現出近現代考古學與博物館事業(yè)之間的關系問題,也表現出考古對于整個公共文化服務事業(yè)的特別貢獻。
中國的博物館有它的特殊性。與世界上很多國家的博物館不同的是,中國的公立博物館都是由考古學和出土文物來支撐的,尤其是省級博物館,都和具體的考古成果相關聯,比如湖南省博物館由馬王堆考古成果作為支撐,湖北省博物館由曾侯乙墓考古成果作為支撐。早在101年前,瑞典地質學家安特生在河南澠池的仰韶村發(fā)現了仰韶文化中的石器、骨器、陶器、蚌器等,為研究中國社會的發(fā)展和中華文明的演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,也為世界考古史的研究做出屬于中國的貢獻。因此,我們今天來看各省級博物館與文物考古之間的關系,基本上都能夠反映各地不同時期的文物考古的主要成果。關于地下文物的發(fā)現,可以說至少從宋代開始就陸續(xù)有一些出土,只不過那時候可能只是局限在雨水的沖刷,或水渠、地基等的開挖而偶然得以發(fā)現,缺少科學和系統(tǒng)的考古,也沒有去研究文物所屬的地層關系,更不可能去追索其源流。這些數百年前出土的陶器、青銅器等作為傳世文物也進入到各級博物館之中,可是,它們作為孤立的存在,缺少與考古關聯的文化關系,甚至它的發(fā)現地點都難以確定,由此也顯現出了考古的重要性。
經考古發(fā)現的出土文物作為國內博物館收藏的一個重要方面,絕大多數都是20世紀中期基于科學考古所獲得。這些文物所反映的墓葬以及具體的考古成果,往往不是孤立的存在,具有批量的特點——或多或少,都能夠說明歷史時代、相互關系以及具體的內容等各個方面。新中國成立以來,中國考古有著許多重大發(fā)現,單體面積大、整體數量多是重要特點,這對遺址保護提出了新的要求。考古遺址所具有的科學價值并不因為文物的出土而消失,相反,卻在未來的研究中依然能發(fā)揮作用,有些是不可替代,有些是不可或缺。所以,對于考古遺址的保護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。仰韶村遺址于1961年被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這也是后來成為仰韶遺址博物館的基礎。而像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的秘魯的馬丘比丘,保存了完好的前哥倫布時期的印加遺跡,如今的對公眾開放,實際上也是考古遺址的充分利用。正是基于遺址保護的基本原則,國內相應出現了一批遺址類博物館。與一般博物館不同的是,這里不是那種靜態(tài)的展陳,而是在靜態(tài)的遺址中展現出活態(tài)的考古現場以及日常的考古工作,而觀眾在這里不僅能認知考古,還能夠了解考古工作和考古工作者;更重要的是這里在日復一日、年復一年中還有著考古的不斷深化,還有成果的不斷出現。
無疑,對于重要的考古遺址,原地保護和利用是最科學、最經濟的舉措。因此,在考古發(fā)掘的現場建立博物館,成為20世紀中期來中國博物館發(fā)展的一條新的路徑,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。1974年,在西安市臨潼區(qū)的秦陵鎮(zhèn)發(fā)現了兵馬俑之后,不僅開始了科學的發(fā)掘,而且在原地成立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籌建處,并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開放。這是在兵馬俑坑的基礎上建立的遺址類博物館,截止到2020年1月,已先后建成并開放了秦俑一、三、二號坑和文物陳列廳,博物館的面積在原址周邊擴大到46.1公頃。試想,當年發(fā)現的一號兵馬俑坑內埋藏有陶俑、陶馬6000件,同時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等,如果搬運到其他地方存放和展示,是何等的重大工程,所帶來的問題也難以想象,并且將令中國失去一處重要的世界文化遺產。
在如今中國博物館的版圖內,許多重要的由考古發(fā)現的遺址而建立的博物館,已然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。被評為1990年度“全國十大考古新發(fā)現”的漢景帝陽陵從葬坑及其彩繪陶俑,于2006年建成了漢陽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。其中的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和禮制建筑遺址(羅經石)保護工程,就是一處獨特的考古遺址博物館。1993年成立的河姆渡遺址博物館,以遺址考古現場重建、“干欄式”建筑復原及室內外先民生產、生活場景再現為主體內容,由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的遺址陳列館和占地面積23000平方米的遺址所構成。入選全國“百年百大考古發(fā)現”南昌漢代?;韬钅?,自2011年被發(fā)現之后,經過科學的考古和精心的發(fā)掘,成果豐碩,出土有金器、青銅器、鐵器、玉器、漆木器、簡牘、木牘等各類珍貴文物超過1萬件(套),是中國迄今為止保存最好、結構最完整、功能布局最清晰、擁有最完備祭祀體系的西漢列侯墓,因此,在原址建立了?;韬顕z址博物館。而持續(xù)升溫的位于四川廣漢市西北的三星堆遺址,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歷史,被稱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考古發(fā)現之一。三星堆自1929年被發(fā)現,1933年首次發(fā)掘,其后經歷了幾代考古學家半個世紀的發(fā)掘和研究,直到2021年還在新發(fā)現的6個“祭祀坑”中出土了500多件重要文物。與之相關的是,三星堆遺址的保護和利用以及建立遺址博物館,都在考古發(fā)掘的過程中向公眾開放而擴大了社會影響。
重要的考古發(fā)現與考古遺址博物館之間所構成的中國博物館的一個特別的類型,在區(qū)域范圍內呈現了重大考古發(fā)現的成果。當然,像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秦始皇兵馬俑這樣的重大發(fā)現并不具有普遍性,有相當一部分發(fā)掘成果的影響力并不像兵馬俑那樣。而在發(fā)掘現場所建的遺址類博物館,因為遠離城市,地處偏遠,給參觀者帶來不便。雖然近年來地方政府高度重視考古發(fā)現這一重要的文化資源,通過文旅結合,出現了和文化園區(qū)結合來推動考古成果的方法,為地方的社會發(fā)展做出貢獻??蓪τ谄胀ü妬碚f,要想了解中國考古的整體,只有一個點一個面、一個省一個市地去看,大概才能獲得整體的認知,顯然,這對于普通公眾來說不大可能。因此,筆者認為有必要建立一座國家級的考古博物館,或者在一個有重大考古發(fā)現和成果的省份建立考古博物館,而不僅僅是一個大而全的省級博物館。如果我們擁有像法國國家考古博物館那樣的專業(yè)博物館,就能夠通過一座博物館而了解到國家在考古方面的整體成果,也能看到國家考古的系列脈絡??梢韵胂蟮氖牵羞@樣一座考古博物館,置身于各地不同時期的重大考古發(fā)現之中,既能看到仰韶文化、河姆渡文化等中華文明的源頭,又能看到三星堆、兵馬俑等不同時期的歷史發(fā)展,還能看到與具體的文物考古發(fā)掘與出土文物之間的關系。這將讓公眾了解考古的具體以及在一定區(qū)域內數十年、上百年來考古的延續(xù)與發(fā)展,由此加強公眾對于文物考古、文化遺產的認知,加強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的意識,這在21世紀的中國社會發(fā)展過程中顯得非常重要。
面對中國一個世紀以來如此眾多的考古成果,一方面需要繼續(xù)做好各省級博物館對于考古成果的推廣,另一方面需要擴大考古成果的集中呈現,而不僅僅是展陳一些具體的出土文物,更重要的是把相關聯的考古過程和具體問題呈現給公眾。從考古發(fā)現、發(fā)掘到原址保護等,這是公眾非常感興趣的一個重要的文化亮點。這其中有很多專業(yè)性的內容,正是今天考古連接公眾的一些具體問題。業(yè)內應該探索更好更多樣的辦法,通過博物館設計和規(guī)劃,讓公眾了解到這些考古發(fā)現的過程,激發(fā)公眾對考古的興趣。
版權聲明: 該文章出處來源非本站,目的在于傳播,如需轉載,請與稿件來源方聯系,如產生任何問題與本站無關;凡本文章所發(fā)布的圖片、視頻等素材,版權歸原作者所有,僅供學習與研究,如果侵權,請?zhí)峁┌鏅嘧C明,以便盡快刪除。
020-84317499
廣州德科裝飾設計工程有限公司 專業(yè)從事于博物館設計,展館展廳裝修設計,歡迎來電咨詢!
粵ICP備08126626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DECOR